2019年海南省重大科技计划项目申报指南

根据省委、省政府部署,2019年海南省重大科技计划项目重点集聚支持南繁科技、深海科技、航天科技“陆海空”三大领域和医药与健康领域的科技创新平台、产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及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示范。

一、申报条件

项目及申报单位、合作单位、项目负责人和项目组成员应当符合以下基本条件:

(一)项目申报单位为中国大陆境内注册1年以上,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科研院所、高等院校、企业或其他事业单位,可单独或联合申报。

(二)项目申报单位运行管理规范,具有与项目实施相匹配的基础条件,有研发经费投入,具有完成项目所必备的人才条件和技术装备。

(三)鼓励产、学、研联合申报。两家及两家以上单位联合申请的项目,应提交项目合作协议。合作协议应明确各方的研究内容、成果提交的时限、经费的来源及分配方式等主要内容,并经法人单位盖章。

(四)项目产业化生产及应用地点应在海南省内。

(五)项目负责人为在职人员,在相关技术领域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熟悉本领域国内外技术和市场动态及发展趋势,具有完成项目所需的组织管理和协调能力。

(六)项目组成员、承担单位和合作单位具有良好的信誉。

(七)已获海南省重大科技专项支持的项目,研究内容相同或相近的不得再申报本专项。

(八)企业单位当年申报实行公开竞争方式的省级科技计划研发类项目不得超过1项,违反规定的,取消当年申报资格;

(九)已承担2项以上(含2项)实行公开竞争方式的省级科技计划研发类项目的项目负责人,在项目未验收前不得继续申报项目;

(十)作为项目负责人,当年申报实行公开竞争方式的省级科技计划研发类项目不能超过1项,违反规定的,取消当年申报资格;

(十一)企业单位(含合作单位)自筹经费不低于财政补助经费,并出具承诺函;

(十二)优先支持高新技术企业及科技型企业申报省重大科技计划项目,当年申报实行公开竞争方式的省级科技计划研发类项目一般不得超过2项,违反规定的,取消当年申报资格;

(十三)项目实施需要试验和示范基地的,需提供自有产权或租赁、合作的科研基地的证明材料,包括产权证、租赁合同、合作协议及土地的红线图等。

(十四)参与当年指南编制的专家不得参与当年的省重大科技计划项目申报。

二、企业单位(含合作单位)申报项目时,应提供以下材料:

(一)统一社会信用代码证、年度审计报告、会计报表、完税证明材料等。

(二)项目组人员学历、职称及社保部门出具的参加社保证明(一年以上)等,如属临时聘请或合作的研发人员,需提供临时聘请或合作的证明材料。

 三、申报方式

项目应整体申报,须覆盖指南重点任务要求的全部研究内容和考核指标。申报单位根据指南内容以项目形式组织申报,根据项目不同特点可设课题;项目申报单位推荐一名科研人员作为项目负责人。

四、实施年限

项目实施期:三年。

 五、资助方式与经费管理

(一)对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事业承担单位,实行前补助资助方式,即2019年立项时按立项财政资助计划拨付相应专项经费,第二、第三年度经费根据上年度项目实施考核情况和立项财政资助计划拨付相应经费;

(二)对于企业承担单位,实行事前立项事后补助资助方式,项目立项后,2019年按立项财政资助计划拨付不超财政资助总经费30%的启动经费,在项目(课题)完成并取得相应成果后,按规定程序通过审核验收、评估评审后,再根据项目(课题)完成和资金使用情况给予相应补助;

(三)省重大科技项目(课题)实行预算管理(包括财政补助资金和承担单位自筹资金)。

 六、支持方向及资助额度

(一)高新技术。

1.海南军民融合低空空域空管服务保障体系研究。

课题1:海南地区低空空域及航路航线评估与划设。

研究内容:(1)基于海南省域空域运行大数据的统计分析,量化研究海南省域内民航运输飞行、军事飞行和通航飞行以及低空空域使用现状;(2)基于使用现状,分析这几类飞行间影响;(3)基于使用现状,研究海南低空空域发展趋势模型、航路航线划设模型;(4)基于发展模型,研究海南通用航空机场布局以及低空空域、航路航线划设规划,并建立仿真模型进行评估。(5)提出如何利用低空空域资源,发展飞行观光、短途运输、应急救援、娱乐、培训、运动等产业,助推自贸区(港)形成海陆空立体化产业格局的建议与路径。

考核指标:(1)建立大数据统计分析指标库并进行数据分析;(2)建立低空空域发展趋势模型,能对低空产业发展趋势进行预测;(3)建立航路航线划设模型,能进行海南自贸区(港)内对海南低空空域规划布局以及航路航线划设进行动态评估。

资助金额:不超过300万。

课题2:无人机综合管控实验平台研究。

研究内容:

(1)研究海南省域内无人机飞行计划规则库建立、自动审批、无人机飞行监视和无人机违规飞行的监控;(2)研究海南省域内无人机综合管控民航行业监管职能无人机运营资格审核;(3)研究无人机综合管控政府相关部门无人机运营人资格的审核技术以及无人机防反技术;(4)研发无人机飞行公众服务平台。

考核指标:(1)选取海南省内市、县、乡村合适地点,建立无人机综合管控试验区3个,每个不少于100平方千米(10千米×10千米),验证试验区内无人机全过程飞行管控及服务流程;(2)建立无人机综合管控平台,该平台包括无人机综合管控空域管理模块,行业监管子系统模块,政府管理模块,公众服务模块;(3)建立无人机防反系统;(4)实现无人机拥有者备案,无人机操作员持证备案,为无人机飞行管控提供数据支撑和监视系统。

资助金额:不超过300万。

2.微纳遥感卫星用激光通信系统关键技术国产化研发与应用示范。

课题1:微纳遥感卫星用激光通信有效载荷及光学地面站研发。

研究内容:研发搭载于微纳遥感卫星的轻小型激光通信有效载荷和大口径光学地面站系统,实现卫星激光通信系统中核心器件(通信激光、信标激光)国产化,达到国际同类器件水平,替代进口产品,满足“海南”系列微纳遥感卫星的星地之间数据高速传输需求,实现遥感数据快速、保密、可靠传输。

考核指标:(1)星上激光通信有效载荷指标:激光通信波长:1550±10nm;激光发射功率:2W;激光输出方式:单模光纤耦合输出,调制速率:300Mbps;通信光束散角:300µrad;捕获视场:30mrad;载荷质量:≤2kg;载荷功耗≤20W。(2)激光通信地面站指标:接收光学口径:350mm;信标激光发射口径:80mm;信标激光波长:830±10nm;激光输出方式:自由空间连续输出,信标激光发射功率:4×5W;视轴指向精度:100µrad;接收带宽:300Mbps;质量:≤1.5吨。(3)国产化率:≥85%;产品成熟度:≥6级。

资助金额:不超过800万。

课题2:微纳遥感卫星平台与地面站间激光通信应用示范系统。

研究内容:将研发的国产化激光通信系统应用于“海南”系列微纳遥感卫星,实现南海地区开发和有效管控的数据高速传输及实现实时动态观测的重大需求。依托激光通信系统与遥感卫星二者结合,利用综合系统载波频率高、测量精度高、通信速率快、处理时延低及实时性好等综合特点优势,结合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在海洋勘查、岛礁监控、渔业信息服务等领域进行示范应用研究。

考核指标:(1)激光通信链路距离:1000km;信道倾角:≥30゜;(2)通信速率:300Mbps(单向,下行);捕获时间:10s;(3)单次可通时间:5-15min;(4)通过卫星平台将收集的海洋综合数据进行归集、存储、整合,建立海洋信息多维度数据库,搭建一套卫星信息综合平台,信息通过大数据等新技术及构建的配套光纤传输网络进行整合及传输应用,课题各项技术在海洋渔业厅等单位的渔船渔汛监控、岛礁监控等方面进行示范应用。

资助金额:不超过400万。

3.基于天基大数据的海南省生态资源监管关键技术与应用。

课题1:海南省生态资源监管关键技术研发及应用示范。

研究内容:根据海南省生态资源与生态环境监管业务需求,基于海南省生态资源与生态环境的监测与评估指标体系制定基于遥感手段的指标快速监测参量,突破基于多源多时相卫星影像的海岸带和海岛、农林、河湖、城市等的动态监测、分析评估等信息化手段监管的关键技术,形成海南省生态资源与环境动态监测与管理技术体系和业务化流程,开展典型与特色领域的应用示范。

考核指标:(1)形成不少于10种生态资源监管指标的遥感动态监测参数反演和评估技术,具备生态资源监管指标的年度、季度等常态化监测能力。(2)生成不少于2期的海南省生态资源环境监测报告。(3)选择3~5个典型领域开展生态资源监管工作的业务化流程集成和运行,建成一套应用示范系统,在现代生态环境和资源保护监管体制建设中得到深度应用。

资助金额:不超过700万元。

课题2:数字海南生态资源监管云系统研制及应用示范。

研究内容:实现天基大数据与社会经济大数据资源的融合,与相关部门合作建立全流程生态资源的天基监管云支撑体系,建立基于高分辨观测数据的数字海南生态资源监管云系统,提供海南生态资源及其健康状况的查询、监管和评估等在线服务能力,构建数字海南,支撑政府相关科学决策。

考核指标:(1)研制一套数字海南生态资源监管云系统,其中数据云具有海南全域数据保障能力,包含覆盖高分、哨兵、以及海南一号等中高分辨卫星的光学、雷达等5种以上数据类型,年度全覆盖次数不少于2次。(2)承接课题一的成果,提供大数据云分析和应用环境,集成不少于10种生态资源与环境监管指标的动态生产能力、3-5种生态资源监管工作的全流程业务运行能力。(3)选择一个区域或行业开展生态资源在线监管业务示范,在云中集成课题一典型应用示范区系统,建立基于云计算的生态资源多要素监管和评价服务平台,为相关政府用户提供示范区的在线生态监管能力。

资助金额:不超过600万元。

4.高分辨率视频微小卫星研究及应用。

研究内容:面向海南省生态环境、农业、林业和防灾减灾等行业对地观测数据实时快速获取的需求,着重考虑高覆盖率、低成本、高载荷适应性、多要素探测等要求,开展高分辨率视频微小卫星研究及应用一体化理论、方法与技术研究;开展高分辨率视频微小卫星研制;通过星座组网,实现对海南岛及南海所处的热带亚热带区域数据获取的高覆盖,并围绕经济和社会发展需求,开展视频微小卫星遥感信息获取及行业服务示范应用。

考核指标:研制高分辨率视频微小卫星,卫星总重量不超过55公斤,其中卫星载荷不超过11公斤,在轨道高度500公里下,空间分辨率优于1.5米,具备推扫、视频、条带拍照等多种模式,其中推扫模式幅宽大于11.5公里,视频模式幅宽大于5*3公里,视频格式4K高清,具有高速数据传输功能。研制卫星应用系统,重点实现2个行业服务示范应用。

资助金额:不超过1400万元。

(二)社会发展。

5.器官功能衰竭替代治疗的关键技术研究。

课题1:人工肝关键技术创新研究。

研究内容:(1)研究有机融合血浆置换、持续透析、血液滤过、吸附等血液净化方法的新型人工肝技术,提高患者毒素的清除效率,减少低血压等常见的并发症;(2)针对新型人工肝治疗疗效的预警体系,通过代谢组、生化组、凝血组等方法建立一系列有效的技术和方法,直接应用于新型人工肝治疗患者的治疗标准和疗效判断;(3)建立人工肝多中心管理系统的数据库,构建不同人工肝中心之间联网的架构;(4)构建新型人工肝治疗肝衰竭治疗标准、疗效评价和预警预测模型。

考核指标:(1)建立前瞻性人工肝新方案治疗80 例重型乙肝患者的队列;(2)筛选和研究2-5 个与早期预警、预测人工肝治疗疗效相关的分子标志物;(3)建立人工肝治疗重型乙肝(肝衰竭)的多参数模型,创建疗效判断的预警体系;(4)构建单中心和多中心信息化管理系统,建立全省范围的人工肝治疗信息和患者信息的大数据库;(5)形成我省快速、精准救治重型乙肝(肝衰竭)的新模式;(6)发表论文2篇以上,申请专利2项以上,软件著作权1项。

资助金额:不超过500万元。

课题2:危重肝衰患者肝移植关键技术研究。

研究内容:(1)建立肝衰竭患者行肝移植术的移植获益评分模型及预测危重肝衰患者行肝移植术的“无效性”模型;(2)制定跨血型的肝移植的标准治疗策略,为解决急性排异及后期胆道并发症等问题提供新的思路;(3)探索重型肝衰竭患者肝移植术术后加速康复体系的建立;(4)开展供肝保存及转运新设备的研究。

考核指标:(1)建立肝衰竭患者行肝移植术的移植获益评分模型及预测危重肝衰患者行肝移植术的“无效性”模型;(2)建立跨血型的肝移植的移植标准;术后免疫抑制方案及抗病毒/肿瘤复发方案;(3)建立危重肝衰竭患者肝移植术后加速康复规范管理体系;(4)研制肝脏器官转运相关新设备1台,获得肝癌患者规模化数据库;(5)发表SCI论文5篇以上,申请发明专利3项以上;(6)制定肝移植围手术期管理指南2个。

资助金额:不超过500万元。

课题3:异种肾脏移植临床前关键技术研究。

研究内容:(1)开展可供猪到人异种肾移植的供体猪研究;(2)开展基因修饰猪到猴的异种肾移植术研究;(3)开展现行临床免疫抑制剂方案在猪到猴异种肾移植中的效果评价;(4)研究猪到猴异种肾移植围手术期处理方案及其安全性与有效性评价;(5)开展猪到猴异种肾移植长期存活的关键因素研究。

考核指标:(1)选育低免疫原性、有效抑制超急性和急性排斥反应且高表达EPCR供体猪群体3种;(2)制订基因修饰猪饲养繁育和鉴定的企业标准2项;(3)完成不少于10例的基因修饰供体猪到恒河猴的异种肾移植;(4)制订异种肾移植临床前研究的技术规范1个;(5)建立异种肾移植临床前研究安全性和有效性评价体系;(6)申请专利2项以上,发表SCI论文5篇以上。

资助金额:不超过500万元。

6.海南省儿童(0-18岁)生长发育监测及影响因素研究。

课题1:海南省(0-18岁)儿童生长发育状况调查及相关疾病流行病学研究。

研究内容:(1)分年龄段(0-3岁、3岁-学龄前、学龄前-青春期、青春期-18岁)对儿童生长发育及营养状况进行流行病学特征研究,建立儿童生长发育的纵向监测体系;(2)对发现的生长发育障碍相关疾病进行干预,并研究具体干预模式、干预策略及干预时机;(3)对海南省0-18岁儿童部分遗传代谢性疾病进行流行病学调查。

考核指标:(1)制作我省0~18岁儿童身高、体重标准差单位数值表;(2)形成不同妊娠结局(出生体重、胎龄情况等)对生长发育影响的研究报告;(3)揭示海南省不同年龄段儿童生长发育的流行病学特征,并绘制各年龄段儿童生长发育障碍的地理信息图;(4)形成生长障碍相关疾病的家庭-医院-学校一体化联动的防治方案、干预时机与模式,建立干预体系;(5)建立我省0~18岁儿童生长发育科学的纵向监测体系与健康大数据平台;(6)形成我省0~18岁儿童部分遗传代谢性疾病的发病状况流行性调查报告;(7)发表论文2篇以上。

资助金额:不超过300万元。

课题2:影响海南省儿童生长发育的相关因素及可能存在的机制研究。

研究内容:(1)研究遗传因素,尤其是表观遗传、基因组学异常情况;(2)研究环境因素对海南省儿童生长发育的影响及机制;(3)研究各种营养素(维生素、微量元素、生长激素、氨基酸、有机酸、胆汁酸类等)对海南省儿童生长发育的影响及机制。

考核指标:(1)获得3种以上特殊疾病的遗传背景信息;(2)确定与生长发育障碍的环境相关的影响因素;(3)确定海南省儿童生长发育异常的早期预警指标;(4)阐述特定营养素对相关营养疾病的影响机理;(5)发表SCI论文2篇以上,申请发明专利1项。

资助金额:不超过500万元。

7.环岛便携式高频地波雷达网关键技术研究、组网及应用示范。

课题1:便携式高频地波雷达关键技术研究及环岛组网。

研究内容:(1)研究高频地波雷达天线小型化技术,实现高频地波雷达的便携化;(2)研究同频、异频高频地波雷达环海南岛组网与数据融合技术,构建环岛高频地波雷达网;(3)研究高频地波雷达监测数据与X波段雷达监测数据的融合技术;(4)研究基于雷达网实时监测数据的环海南岛近岸流场、波浪场预报模型;(5)研究地波雷达观测数据网络平台技术。

考核指标:(1)便携式高频地波雷达单站发射与接收天线面积分别不超过1㎡;(2)组建环海南岛高频地波雷达监测网,网内包含14部(含)以上数量的同频和(或)异频高频地波雷达站;(3)网内地波雷达站同步协调工作,实现环海南岛近岸100公里范围内的流场监测、30公里范围内的风浪场监测,流速测量误差不大于10%,有效波高测量误差不大于10%,风速测量误差不大于10%;(4)和现有环岛X波段雷达网数据融合,形成统一的数据库平台软件1套;(5)海南岛近岸流场、波浪场预报模型的预报值与现场测量值相关性不低于80%;(6)申请发明专利2项以上,软件著作权4项以上。

资助金额:不超过800万元。

课题2:便携式高频地波雷达环岛组网应用示范。

研究内容:(1)研究基于高频地波雷达在线实时监测数据的环岛流场、波浪场数据融合技术,将高频地波雷达实测的环岛海流、波浪数据作为边界条件,与已有海流、波浪预报模型相结合,构建海南环岛的近岸精确流场、波浪场预报模型;(2)设立高频地波雷达数据应用研究中心,在原有雷达网的探测要素和探测距离的条件下,研究近场、远场监测设备信息融合,与环岛雷达网结合,提供船舶实时监视示范应用;(3)研究基于地波雷达观测海洋要素为主体的多源信息融合大数据平台,提供台风和风暴潮监测与预警示范应用。

考核指标:(1)完成地波雷达基础数据库1套,数据分析和展现软件系统1套;(2)完成基于地波雷达和其他海洋要素的信息融合,形成环海南岛海洋大数据平台软件1套;(3)完成中远海大型船舶实时位置、航速等信息实时监测软件平台1套;(4)完成台风和风暴潮监测与预警软件平台1套;(5)完成蓝藻和赤潮的监测与预警软件平台1套;(6)基于大数据平台,实现全岛高频地波雷达观测数据联网;创建2个典型的示范应用;(7)申请发明专利2项以上,软件著作权2项以上。

资助金额:不超过400万元。

8.深远海超大型养殖设施关键技术研发与应用。

课题1:深远海养殖平台防台风浪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

研究内容:(1)研究深远海风浪流联合作用下养殖平台的运动响应特性,构建运动模型;(2)研究基于平台安全生产环境因子的升降系统,解决针对海南多台风海洋环境条件下的深远海养殖设施安全关键技术难题;(3)开展深远海养殖装备及能源保障自动化管控系统研究,集成目标海域海洋环境数据采集与通信技术,开发以精细化预报技术为基础的抗台决策系统,实现养殖渔场装备台风应对智能化调度。

考核指标:(1)研发设计深远海养殖平台升降系统,创制原理样机1套;(2)开发深海养殖环境监测、装备自动化控制及平台抗台风决策可视化系统1套;(3)发表核心论文2篇以上,申请专利3项以上。

资助金额:不超过700万元。

课题2:深远海养殖平台配套自动化装备研发。

研究内容:(1)针对深远海超大水体养殖渔场饲料投喂要求,开展自动化投喂技术研究,研制精准投喂系统;(2)针对深远海桁架结构养殖平台水下污损及生物附着,研发渔业水下作业机器人,突破多自由度姿态稳定操控与视觉导航关键技术。

考核指标:(1)研制深远海精准投喂系统样机1套;(2)设计1型渔业水下无缆清洗机器人,研制样机1套;(3)发表论文2篇以上,申请专利3项以上。

资助金额:不超过500万元。

课题3:深远海养殖健康安全生产技术研究与应用。

研究内容:(1)集成养殖装备(渔场)远程在线环境与养殖生物监测技术,研究养殖生物在不同环境条件下的活动习性、摄食习性以及环境变化应激对养殖生物生理与抗逆的影响,为深远海养殖投喂系统优化、升降操作策略确定以及养殖生物深远海环境的适应性驯化提供依据;(2)研究构建深远海养殖容量与产品品质评价方法,建立生物耗氧与环境动力耦合的生态动力模型,筛选适宜养殖品种及研究不同品种的混搭配套养及饲喂技术;(3)突破渔场苗种分级中间培育技术,实现大批量苗种同步供应。

考核指标:(1)完成深远海养殖关键因子生物学数据库;(2)根据环境变化应激对养殖生物生理与抗逆的影响研究结果,建立养殖平台升降操作规程;(3)建立深远海养殖健康安全生产操作规范;(4)筛选深远海适养品种2种以上;(5)建立大型渔场养殖容量评估方法;(6)发表论文4篇以上,申请发明专利2项以上。

资助金额:不超过300万元。

9.南海深海及海南岛生物基因资源开发利用研究。

研究内容:(1)开展海南岛、南海及深海生物样品采集与保藏及方法规范研究;(2)开展南海深海生物多样性、进化研究及环境适应机制研究;(3)开展海南省“两江一河”关键水生物种多样性与进化研究;(4)开展海南特有生物种质工程研究,发掘具有潜在药用价值和经济价值的物种资源,发掘新的具有潜在药用价值和经济价值物种资源,进行产业应用示范,为海南海洋生物资源高效开发利用奠定技术和平台基础。

考核指标:(1)收集保藏的南海深海及海南省水生生物样品总数量达到20000份以上(南海深海样品总数不少于10000份),对收集到的海洋生物样品进行测序与组学数据存储,总数据量存储水平达到100Tb;(2)揭示关键深海生物的多样性与进化特点,揭示深海生物极端环境耐受机制;(3)建立海南省“两江一河”中关键水生生物遗传进化与海南岛地质形成间关系,并形成生物入侵对策与物种引进的可行性评估报告;(4)发掘具有潜在药用价值和经济价值的海南地区生物,并对生长、抗逆、抗病、品质等性状的调控网络与代谢通路进行阐述;(5)发表系列高水平深海生命科学研究论文10篇以上,其中高水平SCI论文(Cell、Nature、Science及子刊、Giga Science)不少于2篇,其他SCI论文不少于8篇,申请发明专利2项以上。

资助金额:不超过1500万元。

(三)热带高效农业。

10.主要南繁作物抗性服务平台建设与应用。

课题1:主要南繁作物抗性鉴定服务平台建设与应用。

研究内容:面向国家南繁科研育种基地(海南),为南繁作物抗性育种和南繁作物病虫害安全防控提供服务,建设南繁作物抗性鉴定服务平台。主要开展南繁作物病虫害调查、鉴定、诊断及识别研究及南繁生物安全风险评估;建立南繁作物抗性鉴定病虫害标准样本库;开展南繁作物抗性鉴定标准研究与制定;开展抗性基因功能分子标记,建立育种中间材料快速分子基因检测体系;建立南繁作物抗性鉴定服务平台,基于平台服务功能,实现南繁作物病虫害抗性快速分子鉴定、风险评估、预警及控制技术服务。

考核指标:(1)建立南繁作物主要病虫害原色图谱,出版专著1部;(2)建立主要南繁作物抗性鉴定资源圃1-2个;(3)针对主要南繁作物病虫害,建立育种中间材料快速分子基因检测体系各1-2个;(4)制定主要南繁作物抗病虫鉴定地方标准3-4项;(5)利用主要南繁作物抗性鉴定服务平台,为50个以上南繁单位和一带一路国家开展抗病虫鉴定服务。

资助金额:不超过450万元。

课题2:主要南繁作物抗性育种服务平台建设与应用。

研究内容:利用基因标记,确定符合主要南繁作物抗性品种的身份鉴别、纯度鉴定及品种确权等需求的核心位点和扩展位点组合;建立主要南繁作物基于芯片、测序等高效、快速的抗性DNA指纹检测体系;利用抗性基因功能分子标记开展主要南繁作物抗性育种,创制主要南繁作物抗病虫单抗或多抗中间材料;在东南亚、南亚等一带一路周边国家建立抗病虫核心示范基地。

考核指标:(1)开发主要南繁作物抗病虫功能标记各2-3个;(2)创制主要南繁作物抗病虫单抗中间材料30-40份,多抗中间材料5-6份;(3)申请多抗水稻新品种权2-3个,登记南繁瓜菜多抗品种1-2个;(4)申请或授权与主要南繁作物抗性相关的专利各1-2项。

资助金额:不超过450万元。

课题3:主要南繁作物抗性服务平台信息化集成与应用。

研究内容:面向热带高效农业,立足国家南繁科研育种基地(海南),服务海南本土南繁事业,集成建设科技创新服务云平台,为南繁及热带高效农业提供科技创新服务支撑,形成南繁统一对外服务的平台窗口。搭建集南繁资源、资金、技术、人才、机构、信息于一体的科技创新服务云平台;平台集成研发服务功能,实现与南繁作物抗性服务相关的信息资源服务、技术转移成果转化服务、专家人才服务、科技中介服务、精准生产服务、抗性鉴定服务、病虫害快速诊断、风险评估、预警及控制技术服务和产业示范服务等;面向服务南繁制种、育种的各科研院所及企业,依托气象、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多方式、多手段提供科学、有效地的技术支撑;依托建设专家团队提供技术服务,高效地构建技术服务智力支撑。

考核指标:(1)搭建1套与南繁作物抗性相关的科技创新服务云平台,为南繁基地科研院所、企业科技创新提供技术支撑、智力支撑及数据支撑;(2)建立南繁作物抗性鉴定网络服务平台1个;(3)建立南繁作物抗性育种网络服务平台1个;(4)建设包括500名以上省内外相关专家在内的专家库;(5)吸引8-10家农业科技创新机构入驻平台;(6)选择50家育种基地提供精准生产服务;(7)获得软件著作权6-8个,申请专利3-5项。

资助金额:不超过600万元。

11.南繁育种材料及成果共享交易平台建设。

课题1:南繁主要作物分子身份证数据库建设与应用。

研究内容:建立南繁育种材料身份鉴定实验室;基于AmpSeq-SSR、MNPSeq等身份识别新技术,建立关于南繁主要作物品种、育种材料的分子身份证及其在线数据库,实现对育种材料和品种的身份识别、流转溯源和利用痕迹鉴定,为种质资源的身份管理、来源披露和交流惠益分享机制的实施奠定基础。

考核指标:(1)建立南繁育种材料身份鉴定实验室,作物身份鉴定能力达到年鉴定2万份左右;(2)建立南繁主要作物分子身份证数据库1个(5000-8000份),实现育种材料与品种的身份查询、流转溯源和利用痕迹鉴定等功能。

资助金额:不超过200万元。

课题2:南繁育种材料及成果智慧化共享交易平台建设。

研究内容:对现有的南繁基地进行升级改造,建立标准化展示基地,并利用物联网技术建立关于南繁育种材料及品种的全生育期数据采集系统;构建包括性状特征信息、分子身份证信息、展示基地物联网数据,以及审定品种、植物新品种权、专利技术、基因元件等文献数据在内的南繁育种材料及成果大数据中心,实现数据查询共享和数据交换;建立南繁育种材料及成果大数据挖掘系统,研发个性化数据定制,以满足管理部门、育种家和种业企业的特定需求。

建立720度场景化在线展示窗口,采用无线传输技术使实体展示基地间实现实时数据对接,真实还原作物的生长状态和生长环境,实现实体展示基地的线上立体化展示。针对南繁育种材料、新品种及其他成果,研究构建无形资产价值评估模型和交易规范,开发在线协商、拍卖、定制等交易相关功能模块,以及配套履约支付、维权救助等服务系统,构建在线产权交易平台,实现全球种质资源和育种成果线上便捷化、公开化展示交易。

考核指标:(1)建立标准化展示基地50亩,配备完善的物联网数据采集系统;(2)年展示育种材料和品种1000份以上,并实现全生育期典型性状的数据采集;(3)建立场景化的在线展示和产权交易系统1套,实现南繁育种材料、新品种及其他成果的高效交易和市场化配置;(4)制定关于水稻、玉米、蔬菜和瓜果等主要作物育种材料转移和新品种交易规则1套,实现育种材料转移和品种交易的规范化。

资助金额:不超过500万元。

12.热带轻简高效型杂交水稻新品种选育及产业化技术研究。

课题1:热带特异杂交稻亲本创制与轻简高效型新品种选育。

研究内容:水稻非转基因抗除草剂基因及控制粒形、裂颖等特异基因资源的发掘;利用特异种质创制适于组配轻简高效型杂交稻的亲本;研究建立热带轻简高效型杂交稻育种技术体系;集成技术创新,培育适宜于双亲混播混收制种、具抗除草剂特性的热带高效轻简型高产优质杂交水稻重大新品种;建立面向“一带一路”沿线东南亚国家的热带轻简高效型杂交水稻育种创新平台。

考核指标:(1)开发非转基因抗除草剂基因实用功能标记1-2个;(2)创制控制粒形差异与裂颖性状的育种材料30-40份;(3)创制耐除草剂,或粒形差异与裂颖等性状的亲本5-8份;(4)培育适于热带稻区轻简高效型杂交稻新品种2-4个;(5)申请(或授权)相关的技术发明专利2-3项,申请植物新品种权3-5项。

资助金额:不超过400万元。

课题2:热带轻简高效型杂交水稻产业化技术研究及应用。

研究内容:研究抗除草剂杂交稻热带轻简栽培关键技术;研究基于亲本抗除草剂、粒形差异及裂颖等类型的热带轻简高效安全制种技术;集成和产业化示范热带轻简高效型杂交稻栽培技术和杂交种子生产技术;建立东南亚、南亚稻区轻简高效型热带杂交稻种子生产基地和示范展示推广基地。

考核指标:(1)在东南亚或南亚国家设计和建设适合轻简高效型热带杂交水稻核心示范和制种基地2-3个,每个核心示范区不少于50亩,并开展2年的轻简高效技术示范;(2)集成轻简高效型热带杂交水稻栽培关键技术1-2套,预计产量增加5%,水稻种植经济效益提高10%;(3)集成适于热带稻区轻简高效安全杂交种子生产技术体系1-2套,制种产量提高10%;(4)编制相应的生产技术体系手册1-2套。

资助金额:不超过400万元。

13.杂交水稻南繁制种产量、质量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

课题1:南繁水稻制种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

研究内容:研究合适母本基本苗数量的技术,研制南繁水稻制种机械化及配套高效栽培技术,包括工厂化育秧和机械化插秧集约化生产关键技术、强化栽培技术、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等;研究提高母本结实率的技术,包括植物生长调节剂筛选与施用方法;建设示范基地,研发的新技术进行产业示范。

考核指标:(1)研发合适母本基本苗数量技术1套,比常规人工插秧基本苗增加20%;(2)研发提高母本结实率技术1套,比常规制种结实率提高5%;(3)集成南繁水稻制种高产栽培技术,建立示范基地400亩,比常规制种产量增加10%;(4)申报专利1-2项,发表论文2-3篇,召开现场培训会2次,培训人员120人次以上,召开现场观摩会2-3次。

资助金额:不超过400万元。

课题2:南繁水稻制种种子质量安全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

研究内容:开展南繁水稻制种种子烘干关键技术研究,通过对不同类型烘干设备、烘干能力及烘干方法、烘干初始、过程温度控制、烘干时间控制和不同入仓种子水分烘干的技术研究,实现对烘干后种子芽率的有效控制,提高种子发芽率安全保障;对种子穗萌抑制剂使用条件、使用时间、使用次数、使用剂量和不同制种组合应用穗萌抑制剂开展技术研究,降低在种子收获期恶劣气候条件下的穗萌发生,对种子芽率进行有效控制;建设示范基地,研发的新技术进行产业示范。

考核指标:(1)制定《南繁水稻制种种子烘干技术规范》,比晒场晾晒种子发芽率提高3%以上,达到国家种子质量标准;(2)筛选出适合南繁水稻制种的穗萌抑制剂3种,制定《南繁水稻制种穗萌抑制剂使用规范》,建立示范基地400亩,比常规制种穗萌发生比例降低60%;(3)申报专利2-4项,发表论文4-6篇,召开现场观摩会2-3次。

资助金额:不超过400万元。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