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进自贸港 建功新时代”
系列专题新闻发布会(第五场)
创新驱动发展和招才引智专场实录

(2022年4月20日)

中共海南省委宣传部新闻发布处四级调研员茹英英:女士们,先生们,各位记者朋友们,大家上午好!欢迎大家出席“奋进自贸港 建功新时代”系列专题新闻发布会第五场——创新驱动发展和招才引智专场。

出席今天发布会的领导有:中共海南省委人才发展局局长陈雷先生,海南省科学技术厅厅长谢京女士,海南省财政厅党组书记、厅长蔡强先生,海南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党组成员、副厅长王媛女士,他们将依次向大家介绍我省创新驱动发展和招才引智相关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

首先,有请中共海南省委人才发展局局长陈雷先生介绍有关情况。

中共海南省委人才发展局局长陈雷:人才是海南自贸港建设的决定性因素。近年来尤其是2018年4月13日以来,海南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4·13”重要讲话、中央12号文件、《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总体方案》和中央人才工作会议精神,以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海南时的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引,聚焦海南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和自由贸易港“三区一中心”战略定位,深入推进人才发展体制机制创新,着力实行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全力实施“百万人才进海南”战略,全面提升人才服务保障水平,全省人才事业呈现全新局面。下面,我从四个方面给大家简要介绍一下相关成效:

第一,海南自贸港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初见成效。成立由省委书记担任主要领导的人才工作领导机构,并组建省委人才发展局,加强党对人才工作的统一领导,创新设置产业人才工作机构,形成人才工作合力。深入贯彻落实《关于支持海南开展人才发展体制机制创新的实施方案》,坚持以制度集成创新为核心,先后出台《关于开展海南自由贸易港国际人才服务管理改革试点工作的实施方案》《海南自由贸易港高层次人才分类标准(2020)》等政策措施,探索建立与国际接轨、突出中国特色、体现海南特点的人才引进服务管理体制机制,在人才引进使用、培养评价、服务保障上实现突破,人才发展活力得到空前释放。总结形成的“创建海南自由贸易港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案例获评2021年(第五届)全国人才工作创新案例“最佳案例奖”,“全国首创设立‘候鸟’人才工作站”等10篇人才工作案例入选海南自由贸易港“制度创新案例”,彰显了海南人才工作创新活力。

第二,海南自贸港人才培育引进“双轮驱动”品牌影响力逐步显现。一是打造“南海系列”育才品牌。先后两批次选拔培养对象993人,发放资助经费1.6亿余元,其中已培养2人入选国家人才计划,1人入选“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2人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此外,设立了2.1亿元规模的海南省人才创新创业投资基金,通过股权投资等方式支持优秀人才团队在海南干事创业。二是打造“聚四方之才”引才品牌。以习近平总书记对海南提出的“聚四方之才”重要指示为主题,以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海南省人民政府名义举办“聚四方之才”主题大型招才引智活动,以线上线下融合方式,面向全球招引各类优秀人才。“4·13”至今,全省共引进各类人才43.2万人,其中仅2021年一年就引进人才19.9万人,同比增长63%,人才集聚效应加快形成。三是打造人才团队建设品牌。聚焦人才与产业协同发展,评审认定首批海南省“双百”人才团队,在申报科研项目和科研经费、申请创新创业投资基金以及落户、购房、子女入学、配偶就业等方面予以支持保障,并从200个团队中评选出2个国际先进人才团队、4个国内领先人才团队,分别给予每个团队2000万元和1000万元专项经费支持。四是打造特色柔性引才品牌。在全国首创设立“候鸟”人才工作站,已建设各类“候鸟”人才工作站点104个,目前已集聚具有高级职称或相当层次的“候鸟”人才1.3万多名。推动实施卫生健康和教育领域“银发精英”汇聚计划,吸引高水平退休人才到海南服务。支持建设152家省级院士创新平台,柔性引进35名两院院士、40名外籍院士及78个院士创新团队,推动依托单位累计引进高层次人才453名,承担国家级项目177项。海南大学等高校探索实行高校“冬季小学期”,吸引院士、长江学者等知名专家学者寒假期间来琼授课、讲座,已聘请国内外著名专家学者1000多人次,受益学生超过12万人次。

第三,国际人才服务管理改革试点工作顺利开展。一是出台国际人才服务管理改革试点工作实施方案,围绕创新国际人才引进使用机制、完善国际人才培养评价激励机制等5方面提出23项具体措施,成为全国首个在省级层面出台的国际人才服务管理改革系统性文件。二是实现外国人工作许可、签证与居留信息共享和联审联检,外国人申请工作许可、居留证件审批流程由原来的6个步骤优化为2个步骤,外国人工作许可申请全程办理时限从20个工作日压缩为7个工作日。三是印发实施《外国高端人才服务“一卡通”试点工作实施方案》,制定国际人才出入境、住房、医疗保障、子女入学等一系列服务保障政策。四是发布境外人员执业办法、参加职业资格考试办法,开放境外人员参加职业资格考试38项,单向认可境外职业资格219项,数目和开放度均位居全国前列。

第四,海南自贸港人才生态环境不断优化。一是先后制定出台人才落户、购房、购车、子女入学、配偶就业、医疗保障等一系列专项政策,为人才来海南发展提供全方位服务保障。二是聚焦人才关注的具体问题,覆盖全省建设人才服务“单一窗口”,打造面向国内外人才、线上线下融合、跨部门协同、涵盖全流程的保障体系,部分事项做到秒批、即办。三是实施“天涯英才卡”服务制度,高层次人才持卡即可享受出入境、落户、住房保障、子女入学、医疗保健、商事主体登记、机场快速通道等十余项便捷优惠服务。四是实行高层次人才服务联络员制度,目前已发布第五批共计644人、覆盖32个服务事项的高层次人才服务联络员队伍名单。五是开通人才服务“单一热线”4009-513-513,现已具备中英韩等多语种、全天候24小时接听能力,为人才提供个性化、精准化、国际化服务。

伟大事业呼唤人才,伟大时代造就人才!习近平总书记刚刚结束了对海南的考察调研,对海南自贸港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也为海南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开启了新的篇章,参与这一重大国家战略将是人生非常难得的机遇。借此机会,诚挚邀请全球英才加入海南自贸港建设发展热潮,我们将像精心呵护海南的绿水青山、碧海蓝天一样,真心呵护每一位“闯海人”的梦想!谢谢大家。

茹英英:感谢陈雷局长的精彩介绍。有请海南省科学技术厅厅长谢京女士介绍有关情况。

海南省科学技术厅厅长谢京:媒体朋友们,大家好!今年4月10日至13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海南,首站考察了崖州湾种子实验室和中国海洋大学三亚海洋研究院,发表了重要讲话,这对海南上下科技工作人员是极大的鼓舞,也是对海南科技工作作出新指示。2018年“4·13”以来,省委省政府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把科技创新摆在自贸港建设的核心地位,坚持创新驱动发展,以超常规手段打赢科技创新翻身仗,全省科技创新提质增速,一些主要科技创新指标取得新进展新排名。

一、打赢科技创新翻身仗首战告捷

一是全面完成科技创新顶层部署。省委省政府提出建设创新型省份,明确了以超常规手段打赢科技创新翻身仗的实施路径,先后印发了“十四五”科技创新规划、打赢科技创新翻身仗三年行动方案、创新型省份建设方案等政策文件,省人大颁布了《海南自由贸易港科技开放创新若干规定》,标志着全省科技创新顶层设计,“四梁八柱”的政策框架体系全面建立。

二是圆满完成翻身仗六翻番的第一年的年度任务,取得了开门红。《打赢科技创新翻身仗三年行动》发布一年以来,全社会研发投入R&D持续快速增长。2020年R&D投入36.6亿元,强度0.66%,增速22.4%,增速全国第一;2021年R&D上报数首次突破100亿,增幅达40%。2021年全省有效高新技术企业达1203家,较上一年度增长43%。2021年高新技术企业营收超过1110亿元,较上一年度增长28%。此外,国家科技项目数、国家科研平台数和规上工业企业内设研发机构数分别增长26.5%、28.5%和34.6%。这标志着我们在三年翻身仗的第一年,六个主要科技创新指标均实现高速增长,均达到了年初的预期。

二、“陆海空”三大科技创新高地成效显著

南繁种业方面,以南繁科技城为核心,加快打造“南繁硅谷”,南繁基地成为全国种业力量最大集聚地,最知名种业科研打卡地;成立海南省崖州湾种子实验室,在体制机制创新和科研成果上取得一系列成就;国家耐盐碱水稻技术创新中心在三亚揭牌运作,成为我国19个国家技术创新中心之一,也是唯一的一个农业的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全球动植物种质资源引进中转基地实现首单大豆、玉米种质资源引进;生物育种专区一期投入运行并开展试验。

深海科技方面,“奋斗者”号全海载人潜水器深潜10909米,我国万米潜次和人数跃居世界首位;海南省深海技术创新中心揭牌并实体化运作;深海科技创新中心、国家化合物库海南深海化合物资源中心即将投入使用,引进了一批海洋类的企业,初步形成了海洋的产业研发,产业一体的生态圈。

航天科技方面,海南一号卫星发射,加快建设航天城科技创新公共平台,推进建设航天技术创新研究院,打造我国首个新一代中型商业运载火箭总装测试厂房,引进中科院系统、中国航天科技集团、航天科工集团、中国星网等科技创新资源,加快围绕发展火箭链、卫星链、数据链布局重大的科技创新平台。

三、创新创业生机勃勃

一是服务市场主体的创新生态日趋完善。我们搭建了高新技术企业政策体系和服务体系,出台《海南省支持高新技术企业发展若干政策(试行)》,研究制定了海南省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若干财政措施的7个配套细则,应该在近期即将发布。实施高新技术企业“精英行动”,设立“琼科贷”风险补偿资金,推行企业科技特派员制度,科技企业特派员制度是全国首推,首批25名企业科技特派员入驻企业,将服务中小企业注进新的科研助力。2018年以来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年均增长35%以上、累计82.86亿元,实施重大新药创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试点示范,15个已投产新药品种实现产值25亿元。

二是深化开放创新合作机制。在科技部的支持下,与上海、浙江、广东等7省市建立多层次合作模式,推动了9个重大项目落地,应邀请作为主宾省参加浦江创新论坛。建设海口高新区、复兴城互联网产业园、江东新区等3个国际离岸创新创业试验区。加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区域创新发展联合基金,实施省科技计划联合项目,向全国发布科研指南。首次开展国际科技合作项目经费及设备跨境使用试点工作。

三是加快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科技部最新批复了国家技术转移海南中心获批建设,成为全国第12个技术转移中心;试点开展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赋权试点;2021年技术交易合同额达28.5亿元,近4年平均增速达60%以上。

四、科技体制机制改革不断深化

一是加强科技开放创新立法,构建科技创新新体制。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南自由贸易港法》,出台了《海南自由贸易港科技开放创新若干规定》,畅通科技创新堵点,构建科技创新新体制。

二是改革完善科技计划体系,优化配置创新资源。设立了定位清晰、易于管理的七个科技专项,实施科技项目“包干制”和“揭榜挂帅”,构建“管评验”分离的科技项目管理机制,加强科研诚信,改革完善省级财政科研经费管理,赋予项目负责人更大的经费自主权。

三是设立一批新型研发机构,创新科研机制管理模式。按照新型研发机构的定位,成立了崖州湾种子实验室、深海技术创新中心等新型研发机构,推动我省科研机构管理模式改革创新。

四是加强制度创新,改革外国人工作许可审批制度。在全国率先建立“外国人工作、居留许可联审联检机制”,实现工作许可与居留信息共享,实施“外籍高精尖缺人才认定办法”,制定全球首创的“外国人工作许可负责清单”及管理办法。

过去这些工作成果,是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取得的,同时也离不开各相关部门、各市县及社会各界,包括广大媒体朋友们的支持。在此,我代表科技厅表示感谢!

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海南重要讲话,为我们工作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新的遵循。下一步,我们将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按照省委省政府的部署,扎实抓好科技创新的各项工作,简单概括为科技创新的“123456”。“1”,指“一省”,即加大推动创新型省份建设;“2”,指“两市”,即海口高水平建设创新型城市、三亚创建创新型城市;“3”,指三大科技创新高地,即打造“陆海空”三大科技创新高地;“4”,指“四大产业”,即科技服务旅游业、现代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热带特色高效农业,为产业做科技支撑;“5”,指“五个行动”,即开展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扩大科技开放合作、健全科技服务体系、强化政策供给五个优化科技创新环境的行动;“6”,指“六翻番、六突破”,即实现主要科技创新指标实现“六翻番、六突破”按期完成。

各位媒体朋友们,科技创新工作是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的工作,在此,我恳请全社会共同来关注,持续支持我们科技创新,共同营造出具有海南核心创新的科技创新生态,不辜负习近平总书记嘱托,不辜负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的要求,继续努力。谢谢大家!

茹英英:感谢谢京厅长的精彩介绍。有请海南省财政厅党组书记、厅长蔡强先生介绍有关情况。

海南省财政厅党组书记、厅长蔡强:主持人,各位媒体朋友,早上好。大家都知道习近平总书记非常关心和挂念科技创新,对科技创新工作,习近平总书记曾经有过非常多的“妙喻”,比如说“牛鼻子”“杀手锏”,我对总书记的“妙喻”里印象最深刻的是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出席中国科学院第十七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二次院士大会时说:“科技创新就像撬动地球的杠杆,总能创造令人意想不到的奇迹。”这句话在我脑子里印象深刻。在习近平总书记的系列嘱托和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下,省财政这些年,对科技创新高度重视,不断优化财政的投入结构和支出结构,不仅在资金供给方面下功夫,而且在政策供给方面做文章。

下面我想分创新驱动发展和人才发展两个方面给各位媒体朋友做一个简单介绍:

从创新驱动发展方面:

“十四五”期间,财政坚持把科技投入作为公共财政支出的重点。这里可以跟各位媒体朋友介绍一下,我们省的支出结构,就重点支出而言,我们的科技投入占财政支出的比重比全国平均水平是低的,我们哪些高呢?农业支出高,生态支出高,我们的卫生支出占比高。为了弥补短板,我们计划在“十四五”期间要配合“三年科技创新翻身仗”,加大财政科技投入。2021年我们省的科技支出达到40亿元,比2020年增长了13.5%。2022年我们年初的预算已经安排了49亿元,这个数已经比2021年增长了21.3%。我相信到今年的年底,我们的执行数还会超过这个水平。我们有决心在2023年全省科技投入达到“三年科技创新翻身仗”定给我们的任务,也就是50亿到60亿。

从支持“陆海空”三大科技创新高地来讲,2020年至今,我们通过财政的公共预算、政府债券等资金,已经投入超过200亿元,支持崖州湾科技城和文昌国际航天城的建设。从统计结果来看,2021年我们省的财政科技投入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比重达到了2.04%,虽然还低于全国的平均水平,但是比2020年我们提高了0.24个百分点,就一年时间我们就提高了0.24的占比。

除了加大资金投入,我们在政策供给上也动脑筋、做文章。政策供给方面主要在两个侧重点上发力,第一个侧重点就是以支持高质量发展为抓手,引导社会各方面加大科技投入。大家都知道我们海南是个财政小省,仅仅靠财政投入去支撑科技创新力度是不够的,所以要把财政的杠杆作用发挥出来,以财政资金撬动社会资金,共同加大科技投入。

我们在去年年底出台了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30条措施,覆盖5个方面。其中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就是我们的重点方向。我给大家举几条例子,比如我们对在海南设立的整建制科研机构,可以给予最高2000万元的科研经费补助;比如对省内研发制造企业研制首台(套)示范试点项目验收通过后,我们可以按照项目总投资的30%给予最高1000万元的奖励。这些措施的出台,我们相信将起到一个牵引作用,调动企业研发投入的积极性。

在制度创新和完善科研经费管理方面,我们结合我们省这些年不断涌现的新型科技创新平台,我们贯彻落实中央关于科研经费体制改革的要求和指导方针,进一步为科研机构在经费使用和管理方面松绑。除了比照和完成中央的科研经费体制改革的一些措施之外,我们还增加了一些自选动作,打造海南自己的亮点。

比如说:第一,我们在崖州湾种子实验室、深海技术创新中心等机构开展了“预算+加负面清单”管理办法,也就是说除了负面清单以外,科研机构的主导人员可以自主决定科研资金的安排和使用。第二,我们大幅度提高了间接费用的比重,并且明确间接费用可以全部用于绩效支出,进一步加大对科研人员激励力度。第三,我们还在推动试点取消财务验收,过去财务验收占科技人员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我们今年也在做这方面试点。第四,我们推动科技与金融的融合。刚才谢厅长也提到我们出台了“琼科贷”,实际上我们也制定了科技创新券,用这些创新的方式来推动科技与金融的结合。

助力招才引智方面:

关于吸引人才来建设海南自贸港,沈晓明书记曾说人才来海南,待遇是一个方面,更重要的是自贸港能否为人才的成长成就提供一个好的创业平台。因此海南财政在创业平台方面下更多力气。海南自贸港有自贸港的优势,比如说我们独有的自贸港税制,就可以为人才的创新创业提供独一无二的制度优势保障。大家都知道我们的优势“零关税”“低税率”“减税制”。在海南创新创业,你的成本低,成功的机会大,这我想就是一个最大的吸引力的地方。

第二方面是我们在创新创业的平台建设方面不断加大投入。比如说对南繁科技城、深海科技创新平台、航天城平台几个平台方面,2020年以来省财政已经投入了超过200个亿,这些平台实际上是为人才发挥作用、干事创业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基础。

当然另一方面,我们在为人才解决后顾之忧方面也下了很大力气。刚才陈局长也介绍了,我们为他们解决住房补贴,为他们团队建设提供补贴,为他们在海南落户提供便利,为他们的教育提供一些支持性政策。

总之,海南财政将按照省委、省政府要求,特别是这一次习近平总书记来海南视察,作出的创新科研体制机制的指示精神,不断优化财政管理方式,加大政策供给和资金保障,助力海南自贸港在创新发展方面塑造新高地,谢谢大家。

茹英英:感谢蔡强厅长的精彩介绍。有请海南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党组成员、副厅长王媛女士介绍有关情况。

海南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党组成员、副厅长王媛:各位媒体朋友,上午好!自贸港建设总体方案公布以来,我们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团结带领全省工信系统干部职工,上下同心,攻坚克难,克服疫情的影响、需求收缩、原材料价格上涨等困难,加快夯实产业基础,做强优势产业,促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2020年以来,全省工业尤其是制造业发生了很大变化,许多指标“超历史、超全国、超预期”。2021年,全省工业增加值首次突破600亿元,规模以上工业增速10.3%,全国排第11位;去年工业投资首次突破500亿元,同比增长14.8%;制造业投资额增长84.2%,创五年来的新高。全省规上工业企业实现营业收入2625.7亿元,同比增长21.2%;工业利润总额达到212亿元,同比增长72.5%,比全国增速高38.2个百分点;营业收入利润率8.08%,比全国高1.27个百分点。下面,我简要介绍一些主要变化。

一是发展速度较快。全省工业增加值2012年开始迈上500亿元台阶,2020年达到683.6亿元,创历史新高,步入了新的发展阶段。今年一季度,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7.6%,比全国高1.1个百分点。其中,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8.6%高于规上工业1个百分点。从重点行业看,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增长24.9%,医药制造、天然气开采等多个重点行业实现增长。这是在去年一季度高速增长的基础上,实现的较高增速,说明制造业进入“快车道”。

二是投资增长较快。近两年全省完成工业投资额逐步提升,迈上“500亿元”台阶。2022年一季度工业投资同比增长74.6%,增速全国第一,实现了“开门红”。2018年以来制造业投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比重逐年上升,尤其是制造业投资占工业投资的比重在2021年上升到53%。今年一季度制造业完成投资同比增长110.4%,占工业投资的64.6%,增速和占比都再创新高。

三是运行效益较好。在去年良好水平的基础上,今年1-2月,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营收429.4亿元,同比增长21.8%;营业收入利润率6.36%,比全国高0.39个百分点;应收账款平均回收天数比全国少0.8天;产成品存货周转天数17天,比全国少2.8天。今年一季度,全省工业上缴税收97.01亿元,同比增长29.7%,占全省上缴税收比重为22.1%。

四是企业质量不断提高。2020年以来,有两家制造业企业成功上市,一家是葫芦娃药业在A股上市,实现过去三年以来“零”的突破;另一家是金盘科技,去年1月上市,成为我省首家科创板上市企业,还有14家制造企业列入我省上市后备库。全省有6家制造业企业获得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称号,还有多家成为企业省级“专精特新”企业。其中,医药行业整体质量较高,90%以上的企业取得GMP证书,70%以上是高新技术企业,有10家上市公司,20多个产品出口欧美等高端市场。还有,像汉地流体、立升净水、澳斯卡粮油等都是行业影响力较大的优秀制造企业。这些都说明,海南制造业的质量、品牌、技术等在加速上升之中。

五是培育了一批新兴产业。我们抓住自贸港政策机遇,务实转化利用产业政策,加快培育新兴产业,取得了初步成效。(1)可降解塑料产业,2020年抓住全省“禁塑”机遇,基本从零起步,培育形成了全生物降解塑料产业群。目前全省已有17家生产企业,膜袋年产能4万吨以上,餐饮具年产能1.5万吨以上,为建设“生态文明试验区”做出了基础性贡献。(2)风电装备制造产业,从去年起步,目前已落地了总投资150亿元的明阳智能、申能电气、大唐东方电气3个项目。(3)智能设备产业,已落地三生万物年产5000台智能巡检机器人、博科医药配送机器人、毕托巴智能探针式流量计、中大检测智能监测设备研发生产等项目。(4)集成电路产业,上海浦科投资的海南航芯高科等企业已落地。(5)游艇制造产业,中盈游艇、海荃新能源游艇游船制造等企业已落地。还有其他一些新型产业,如:工业设计、钻石珠宝产业、高端医疗器械研发生产等,也在不断推进、培育和发展之中。

当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这些数据还不稳定,新兴产业也处于起步阶段,我们相信有省委、省政府的坚强正确领导,全省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一定会迎来黄金发展期。

茹英英:感谢王媛副厅长的精彩介绍。接下来,我们进入记者提问环节,提问前请通报所代表的媒体机构。请举手示意。

央广网记者:海南自贸港建设人才是关键,请问海南下一步将采取哪些措施吸引集聚更多人才共建自贸港?

陈雷:谢谢您的提问。正如您所言,海南自贸港建设关键是人才。下一步,我们将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海南时的系列重要讲话和中央人才工作会议精神,聚焦加快建设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需要,不断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加快实施“百万人才进海南”战略,通过政策引才、产业引才、平台引才、活动引才,吸引集聚更多人才共建自贸港。

在政策引才方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把制度集成创新摆在突出位置”重要指示精神,充分发挥海南自贸港在人员进出自由便利、“零关税、低税率、简税制”等特殊税收政策方面的优势,加强制度集成创新,加快推动外国人工作许可负面清单等政策制度出台实施,着力破解人才发展体制机制障碍,释放人才发展活力,切实将政策优势转化为人才发展优势,为国内外人才来海南创业兴业提供良好政策保障。

在产业引才方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要聚焦发展旅游业、现代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热带特色高效农业,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重要指示精神,紧盯四大主导产业、聚焦三大未来产业等海南自贸港重点发展产业需要,科学制定产业人才发展规划,着力实施招商引资、招才引智、招院引所“三招三引”工程,完善“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全链条服务对接机制,推动形成海南自贸港以产聚才、以才促产、产才融合、同频共振的良好发展局面。

在平台引才方面,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殷切嘱托,发挥“温度”“深度”“纬度”优势,聚焦航天领域重大科技创新基地、国家深海基地南方中心、国家南繁科研育种基地、国家热带农业科学中心、全球动植物种质资源引进中转基地5大平台和国家级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技术创新中心建设,优化完善政策支持举措,大力引进全球优秀人才。

在活动引才方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聚四方之才”推进海南全面深化改革开放重要指示精神,通过联合中央统战部、国家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等部门,高规格举办欧美同学会(中国留学人员联谊会)第九届年会暨海归创新创业海南自贸港峰会、中国(海南)人才交流大会、海南自贸港招才引智活动,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搭建更深层次、更广领域、更大范围的人才智力交流合作平台,吸引全球人才、资金、项目落地海南。

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是海南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和自贸港建设的关键时期,海南也将为全球优秀人才施展才华、实现抱负提供更大平台、更加广阔的舞台,热忱欢迎全球英才投身海南自贸港建设发展热潮,共享自贸新机遇,共创美好新未来!谢谢大家。

三沙卫视记者:习近平总书记首站考察了崖州湾种子实验室,对海南省探索农业科技创新模式、支撑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做法表示肯定,要求建好实验室。您刚才也说崖州湾种子实验室创新了科研机制管理模式,请问,崖州湾种子实验室在体制机制有哪些创新?下一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建设崖州湾种子实验室将有哪些具体举措?

谢京:2021年5月,崖州湾种子实验室挂牌成立,在成立不到一年的时间里,习近平总书记首站考察了实验室并给予肯定,我们深受鼓舞,更感使命在肩。实验室在省委省政府的高位推动下、在省市高效的协同下,把制度集成创新摆在突出位置,在人才团队上坚持“不求所有、只求所用”,在平台上坚持开放共享,在科研关上,瞄准国家战略、创新推进任务攻关,探索新型研发机构的科研模式。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特点。

一是新定位新体制,注重制度建设。崖州湾种子实验室由海南省人民政府举办,成立之初,省委省政府要求一定要在体制机制上不断创新,定位为新型研发机构,采取理事会领导下的主任负责制,按照科研规律进行大胆探索。目前汇聚了全国15家生物育种领域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业作为成员单位。实验室建立了主任办公会制度,先后制定了35个内部管理制度,全方位涵盖决策、资产管理、财务管理、人事管理、激励机制、项目管理等,为实验室高效运转提供了制度保障。

二是有力保障,充分赋予实验室自主权。经省政府同意,出台了《关于优化海南省崖州湾种子实验室管理的若干意见》,赋予实验室财政资金使用、用人、科研项目管理、科技成果转化自主权,包括人员招聘、薪酬设置、人才设定等,政府不干预实验室的运行,让专业人做专业事,让科学家做科研,让行政人员做服务。在创新平台建设,统筹“南繁硅谷”建设,布局建设全链条科技创新平台,完善南繁育种科研基地、生物育种专区配套设施及采购科研仪器设备,快速搭建起开放共享的科研平台和基础设施条件,为科研人员开展生物育种科研活动提供有力保障。在财政资金支持上,采取简单预算和“一把给”方式,省市两级保障实验室运行和科研攻关。

三是创新招才引才机制,广纳种业人才。推行报备员额制管理办法,探索“双聘”机制落地,实验室自主设立岗位,自行确定薪酬,通过全球公开招聘和竞争上岗等方式招聘科研人员。目前,已引进18个院士团队,招聘科研人员476名,其中固定人员112名。设立“项目博士后”制度,给予专项资金资助,吸引了75名博士后到岗开展工作,集聚大量优秀青年科研人员开展基础前沿研究和关键技术攻关。

四是创新项目组织模式和管理机制,推进科研任务攻关。聚焦国家种业发展战略和先进生物育种技术,实验室实施重点项目“揭榜挂帅”制,面向全球公开发布科研需求榜单,吸引40余家科研单位应征揭榜,根据“目标清、可考核、用得上、有影响”的原则,开展76个科研项目攻关,聚合376名全国科研人员来海南开展科研活动。项目实行签署“军令状”和“里程碑”考核管理方式。建立起实验室与企业联合攻关机制,研究解决种子产业链“卡脖子”技术和企业依靠自身力量难以解决关键核心技术,由企业提出需求和榜单,实验室和企业共同出资,通过揭榜挂帅的方式吸引国内最优秀的科研力量来实验室开展攻关。目前,实验室与海南九圣禾发布了联合“揭榜挂帅”项目榜单,贯通了产学研。

五是创新科研经费管理,充分激发科研人员活力。实验室探索实行负面清单管理与包干制,充分拥有财政资金使用自主权,不限制财政资金使用范围和比例,按照实验室发展目标进行绩效管理和审计。

六是搭建大型仪器和设施的共享平台,促进协同创新发展。以“科研服务为宗旨、资源共享为主线、技术引领为核心”的运行原则,建立实验室大型仪器和设施共享平台,按照“统管共用、专人负责、预约登记、收费使用”进行管理,面向所有理事单位科研人员和实验室科研攻关团队提供全时开放,发挥博士后和青年科研人员专业知识,参与仪器管理。

下一步,我们将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按照省委省政府的部署,把实验室建设好。一是加快创建崖州湾国家实验室,打造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二是积极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形成可复制推广的经验;三是加大统筹,加快推进实验室创新平台建设;四是加大人才团队引进,建立起一支稳定的高水平的实验室核心人员队伍;五是进一步营造良好的创新生态,全力做好科研人员条件保障。

人民网记者:随着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的不断深入,各类新型研发机构、人才创新创业平台不断涌现,新型研发机构有何特点?对于这些机构,财政在经费管理上有什么新举措?

蔡强:谢谢这位记者提问。你这个问题实际上点中了我们财政管理的一个新的难点和痛点,这两年随着自贸港的建设推进,我们省的科研机构新形态不断涌现。大家都知道,我们过去科研单位最多的就是事业单位,我们有一套很成熟的管理方式,还有企业的研发机构,财政一般不直接管。我们省现在新型研发机构如雨后春笋般不断涌现,当然谢厅长很开心。

刚才谢厅长也介绍了崖州湾科技城的新型管理模式,还比如我们正在推进的衰老与肿瘤国际研究中心,是由海南医学院、上海的血液学研究所和美国的塞缪尔•魏克斯曼癌症研究基金会三家合作成立。

这些新型研究机构的特点,我们总结了三条:第一就是投资主体多元化,我刚才举这个例子,还有刚才谢厅长讲的崖州湾的例子,大家就能清楚。第二是管理制度现代化,第三个是运行机制的市场化。

要与这三个特点相适应,财政的预算管理就必须与时俱进,做出相应的调整。目前我们在以下几个方面做了一些初步探索:

第一,赋予科研机构的牵头人以最大的经费支配权、资源调动权和技术路线决定权,鼓励他们采用与国际接轨的治理结构和市场化的运行机制进行运营管理。简单说就是放权,让科技的“老大”说了算。财政在这方面予以极大放权。

第二,就是实行负面清单管理,领衔科学家自主决定研究课题,自主选聘团队,自主安排科研经费,我们给他一个负面清单。负面清单基本上列的都是财经纪律严格禁止的事项,除了这些禁止事项,其他都可以干,这样使他在用款的时候更自由。

第三,在绩效管理和审计方面,遵循科研活动和成果转化的规律,以科技的绩效作为我们绩效考核和设计绩效考核指标体系的出发点,不能单纯地从财政角度去设计一套很难达到或者说要费尽周折才能实现的绩效考核指标。绩效管理要符合科技新形态。

第四,在科技成果转移方面给予更大的自主权。比如说我们明确使用财政资金产生的科技成果和知识产权,由新型研发机构依法取得,自主决定转化及推广力度。这是极大的放权。

当然这四个方面只是我们现阶段的初步探索,我们下一步还是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讲的“大胆闯、大胆试”的要求,欢迎谢厅长不断给我出新问题,我们财政一定努力做好新答卷,谢谢大家。

海南广播电视总台记者:想问下海南加快发展制造业有何举措?

王媛:围绕高新技术产业这个重点,突破性发展先进制造业,编制实施了《海南省高新技术产业“十四五”发展规划》,明确未来重点发展数字经济、石油化工新材料、现代生物医药三大优势产业;现代种业、深海产业、航天产业三大未来产业;清洁能源、节能环保、高端食品加工产业三大特色产业。抓落实、促发展有以下几项主要措施:

第一方面加大政策支持帮扶力度。省政府、财政厅统针对制造业在研发投入、公共平台建设、促进规模升级、鼓励技术改造等方面获得多项支持,在创新方面有医药研发券,政策很优惠,力度很大。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第二方面强化服务机制。一是对重大制造业项目实施跟踪服务。省委、省政府领导对重大制造业项目亲自挂帅,协调解决问题,促进项目落地。省工信厅、市县工信部门等全力以赴为企业提供优质服务。二是发挥“高新技术产业工作专班”作用,及时收集和协调解决制造项目在招商、落地、建设、运营中存在的问题,对企业形成闭环服务、高效服务机制。三是落实“按季抓、月跟踪”要求,结合能力提升建设年、“查破促”等活动要求,深入企业和园区掌握情况,解决问题,保障重点产业、重点企业、重点项目的发展要素。

第三方面营造良好发展氛围。一是落实“项目为王”理念,扎实开展“产业投资提升年”活动,加大招商引资,深入研究和利用自贸港政策,编印《利用自贸港政策发展特色制造业指南》,并广泛宣传推介,吸引了一批制造业项目落地。二是强化制造业项目库这个有力抓手,每个季度更新全省制造业项目库,并同步收集项目对产业基金和用工的需求,在第一时间组织对接和保障。三是开展“比学赶超”活动,调动市县和园区发展先进制造业的积极性。

下一步,我们将要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海南时的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紧跟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等新形势,立足现实,着眼未来,发展石化新材料、装备制造业、食品药品制造业重点产业集群,争取在集群化发展、高质量发展方面走出一条新路来。

茹英英:感谢4位发布人全面细致的介绍和解答。本场新闻发布会到此结束,谢谢各位!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