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下村,东方市大田镇科技副镇长陈哲都要先到百香果地里转一圈。9月8日早上8点,他刚到俄乐村,就骑着摩托车去看那15亩百香果示范田。

听说镇里其他村不少人种百香果都富了,头一回种百香果的俄乐村村民满心期待。“陈副镇长,村里的百香果苗都爬上架子了,什么时候能结果?”一路上,不时有村民围上来和他聊两句。

而在约200公里外的屯昌县枫木镇,苦瓜种植则已经让村民尝到了甜头。“我们种的‘海研2号’产量高,卖得好。省农科院的专家廖道龙常常来手把手地教我们。”屯昌县枫木镇市坡村的蔡小梅靠种苦瓜脱了贫。今年上半年,她种的3亩苦瓜卖了6万元。

陈哲和廖道龙都是省农科院的专家,一个研究果树,一个研究蔬菜,都是省科技厅选派的“科技特派员”。“在省科技厅的指导下,院里今年选派了5名专家担任科技副乡镇长,选派了20名科技人员到五指山、保亭、琼中等11个‘三区’市县贫困村,充分发挥农业科技110东北部服务中心功能,开展农业科技结对帮扶工作。”省农科院院长张治礼介绍。

这些“科技云”“智多星”来后,村里发生了哪些变化?

有问题找专家

农民学技术不再愁

别看1989年出生的陈哲年轻,俄乐村村民就认他。2017年摘掉穷帽的符星强干劲十足,一有问题就给陈哲打电话——今年家里种了1.5亩菠萝蜜,怎么种、怎么施肥、怎么除虫,都是陈哲教的。

“镇里其他村种植的百香果一亩能收果1500斤到2000斤,一斤5元到7元,能卖一万多元呢!”虽然以前没种过,但符星强说自己不怕,村里有示范基地,不懂的还能问陈博士。

和符星强一样,白沙黎族自治县元门乡向民村的贫困户陈玉香也不愁了。“新来的科技副乡长侯本军是省农科院的博士,帮了我们大忙。”陈玉香说,前段时间家里种的玉米被草地贪夜蛾吃得厉害,多亏侯副乡长指导,才控制住了。

毛薯是元门乡的网红粮食作物。挨着村民的毛薯地,侯本军也种了三垄。“大伙都能看出来,侯博士示范种植的毛薯长得更好。”向民村驻村第一书记吴剑计划着,收获季时要跟村民讲讲科学种植毛薯。

除了走村入户手把手指导,2018年以来,省农科院还组织科技人员下乡服务2329人次,在全省举办300多期培训班,推广了94项轻简技术,让3万多名贫困村民感受到了科技的力量。

技术支撑产业发展

农民日子越过越红火

现在是种地瓜的好时节。8月28日,位于澄迈县桥头镇林诗村的海南地瓜脱毒苗繁育基地,大约有50万株地瓜苗被运往琼海和昌江。

适合在海南种植的地瓜早已成为农民脱贫致富的好帮手,广受市场认可。10多年前,省农科院专家开展地瓜病毒研究,不断加大地瓜脱毒苗的示范推广与农民技术培训,扩大脱毒组培苗的生产规模,努力提高产量,提升口感。

如今,在澄迈、文昌、儋州、东方、乐东、海口、琼海、万宁、定安等地,省农科院研发的地瓜脱毒苗已累计种植60万亩,总经济效益达到66.53亿元。“苗期,我就在育苗基地打工,施肥、除草,赚工钱。到下半年,就照看家里种的三亩多地瓜,平均下来每个月至少有3000元收入。”澄迈县桥头镇福留村的温丽宝说,加上老公的收入,抚养两个大学生绰绰有余。

这边农民住上了“地瓜楼”,开起了“地瓜车”,那边屯昌枫木的村民靠苦瓜开始了甜蜜生活。

屯昌枫木苦瓜驰名省内外,是屯昌冬季瓜菜的拳头产品。屯昌县锦绿瓜菜产销专业合作社理事长陈锦辉告诉海南日报记者,借助省农科院蔬菜研究所自主创新选育的“海研2号”苦瓜新品种,他们种植的苦瓜每亩产值达到1.5万元以上,每亩纯收入达8000元以上。

“3年前,该品种在枫木镇示范推广以来,以其耐低温寡照、早熟丰产、果形优美、经济效益高等优势深受广大种植户欢迎。”廖道龙介绍,截至目前该品种已成功推广超过6000亩。

把农民需求放在前

把产业发展挑在肩

地瓜、苦瓜、毛豆、百香果、辣椒、荔枝、芒果、山兰稻……跟着奔劳在一线的专家走一圈发现,省农科院不光给农民带去新技术、新理念,其研究的全省农业重点发展方向,更是农民需要的。

“让农业成果和技术惠及更多农民,帮助农民掌握‘科技’这把金钥匙,助力我省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推动产业发展,增加农民收入,是我们的工作目标。”张治礼说,农业专家也要做“土专家”“田教授”,把论文写在大地上。

在白沙黎族自治县青松乡青松村,受自然条件限制,村民种植山兰稻的方法相对传统,种植管理水平相对比较落后,推广机械化种植和收割在短期内很难完成。

“考虑到黎族同胞的种植习惯,我们因地制宜,引导村民学会科学种植,提高产量、打造品牌、拓宽销售渠道。”省农科院粮食作物研究所研究员王效宁说,省农科院研发的“山兰陆1号”,亩产量最高能达500斤,相较于村民以往种的品种,亩产翻倍。

发展多种产业,拓宽增收路子是省农科院专家为青松村定制的发展路线。青松村乡村振兴工作队队长、驻村第一书记陈立斌说,在省农科院专家的指导下,村民不仅种了海花红辣椒,还在山兰稻田里轮作种了40多亩红皮花生,“轮作不仅能改良土壤,还能帮助村民增加四五万元的花生收入。”

农业专家下农村、进农家、走上田头,为农民生活、农业发展带去了科技的支撑。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