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杆看变迁】

三亚市创建国家创新型城市工作正在稳步推进中。《海南省创新型省份建设实施方案》中明确,到2025年,要建成具有海南特色的“一省两市三高地”区域创新体系,其中包括推动三亚进入国家创新型城市行列。

一直以美丽海岸线闻名遐迩的三亚,是国内外游客的度假胜地。这个在2017年仅有11家高新技术企业的旅游城市,近年来大力破除产业结构单一、依赖房地产的现状,瞄准种业、深海科技创新,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将创新写入城市基因,向科创高地华丽转身。

三亚崖州湾科技城迅速崛起

椰风、海浪、沙滩如今已经不足以描绘三亚的全貌,在三亚历史最悠久的古镇崖州,三亚崖州湾科技城正在崛起。

三亚崖州湾科技城是海南自由贸易港重点园区,重点打造一港三城一基地,即南山港、南繁科技城、深海科技城、科教城和全球动植物种质资源引进中转基地。

三亚崖州湾科技城管理局党委专职副书记牛晶晶介绍:“科技城启动建设3年多来,紧紧抓住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两个着力点,布局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和产业平台,持续培育差异化竞争优势,加快高水平建设。”

现在的三亚崖州湾科技城可以用4个“集聚”概括:“国字号”大院大所和龙头企业集聚;南繁、深海特色产业集聚;四方英才集聚;制度创新成果集聚。

三亚崖州湾科技城引进了上海交通大学、浙江大学、中国海洋大学、中国农业大学等11所国内顶尖高校,入驻了包括中国科学院、中国农业科学院、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等20余家科研单位。

在中国中化海南区域协同中心主任、南繁科技城有限公司总经理李嵘看来,三亚崖州湾科技城从无到有,建设速度惊人。“从科研平台建设,到生活配套设施完善,让我们体验到了‘崖州湾速度’。”他说。

三亚崖州湾科技城不仅成了青年就业创业、施展才华抱负的乐土,也成了他们安居乐业的幸福家园。

利用科研优势取得关键性成果

海南充分发挥“温度”“深度”“纬度”三个“度”的优势,聚力推进南繁、深海、航天“陆海空”三大领域的科技创新。而这三个“度”中三亚占了两个。

“温度”即加快建设南繁硅谷。南繁硅谷建设以国家南繁科研育种基地为基础、以全球动植物种质资源引进中转基地为支撑、以南繁科技城为载体,致力提升国家育种创新能力、产业竞争能力和供种保障能力。

崖州湾种子实验室是服务南繁硅谷建设的核心力量,2021年5月挂牌成立,当年即启动“揭榜挂帅”项目。该实验室与揭榜专家向76个重大攻关项目发起总攻。

崖州湾种子实验室负责人告诉记者,实验室的成立,使在南繁开展工作的各家单位告别了以往的“单打独斗”,南繁产业集聚效应日渐凸显。

“中国农业科学院积极融入南繁硅谷和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已柔性入驻崖州湾种子实验室‘揭榜挂帅’团队20余个。”中国农业科学院国家南繁研究院院长、海南省崖州湾种子实验室副主任彭军说。

记者了解到,目前,南繁硅谷一批重大创新平台加快建设并已部分投入使用,同时,《国家南繁硅谷建设规划(2021—2030年)》已编制完成,预计年内印发实施,将成为未来10年南繁硅谷建设的指导蓝本。

“深度”即大力推动深海科技创新。众所周知,海南是我国陆地面积最小、海域面积最大的省份。其受权管辖南海200万平方公里的海域,平均海深超过1000米,是我国深海研究的最佳试验场。尤其是三亚,以南山港为例,其距深海科考地约128公里,航行约5小时即可到达;距离1000米深海水域仅200公里,科考船、实验船等从南山港出发,两天内即可往返,十分有利于开展深海科研工作。

10年来,在深海科技方面,全海深载人潜水器“奋斗者”号等一批重大深海科研成果在三亚先后落地,我国万米潜次和人数跃居世界首位;深海科技创新公共平台、三亚深海化合物资源中心等深海科技创新平台完成筹建、即将投用;11家国内海洋领域知名高校和大院大所、94家海洋企业注册落地三亚崖州湾科技城,初步形成了海洋产业生态圈。

“三亚依托深海科技城打造深海科技创新高地,推动深海装备、海洋能源、海洋生命科学、海洋牧场、海洋公共服务等领域科技创新及产业发展,以创新驱动三亚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将显著提升三亚城市经济创新力和竞争力。”中国海洋大学三亚海洋研究院副院长赵玮说。

从一组数据可展现三亚新旧动能转换成果:房地产业投资占固定资产投资比重从2017年的64.4%下降至2021年的48.1%,现代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热带特色现代农业增加值年均分别增长11.4%、4.9%和7.3%。2018年起,高新技术企业增幅排在全国同类城市和全省前列,全市整体研发投入大幅提升。

同时,以三亚崖州湾科技城为核心,在三亚市互联网信息产业园、三亚中科遥感产业园等园区中高新技术企业快速集聚融合,不断推动全市产业结构转型升级。

“三亚无论是自然环境还是政策机遇,都为创新创业者提供了良好的条件,通过国家创新型城市创建,一定会吸引更多的科技人才落户三亚,形成更加浓郁的创新氛围。”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研究院海南研究院执行院长杨天梁对记者说。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