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经十年的科研攻关,耐盐碱水稻研发取得重大进展。国家耐盐碱水稻技术创新中心(简称“耐盐碱水稻国创中心”)经过三年建设发展,在平台建设、机制创新、科研攻关等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绩。为进一步聚集资源、博采众智、长远规划,打造好国际一流的科技创新平台,推动耐盐碱水稻事业发展,7月9日,耐盐碱水稻国创中心召开发展规划咨询会。专家委员会主任万建民院士,委员陈温福院士、胡培松院士、谢道昕院士、柏连阳院士、单杨院士,以及来自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所、中国农业科学院、中国农业大学、中国水稻研究所、南京农业大学等单位的专家组成员,湖南省科技厅副厅长周建元、平台处处长尹文辉,海南省科技厅农村处副处长段立军,湖南省农业科学院院长余应弘,副院长齐绍武、张德咏、李高阳等出席,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党委书记许靖波主持会议。

会议以“线下+线上”方式进行,区域中心设置了分会场,来自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耐盐碱水稻国创中心与共建单位、三亚市耐盐碱水稻产业联合会部分会员单位领导和专家代表共计100余人参加会议。

会议报告环节,唐文帮主任围绕耐盐碱水稻国创中心建设的背景意义、建设现状、问题挑战、战略规划等进行了汇报。

自批复成立以来,在科技部、农业农村部与湖南、海南省等高度重视与大力支持下,耐盐碱水稻国创中心取得了一系列可喜成绩。跨省联合共建机制创新取得重大突破,湘琼两省签订《支持国创中心建设发展合作备忘录》,明确运行管理经费,落实实验大楼、科研重大设施、人才政策等方面支持;崖州湾108亩科研试验基地已投入使用,作为“国际首创、国内唯一”的耐盐碱水稻研究重大基础设施,具有耐盐性多盐度智能化精准鉴定、新种质多盐度规模化精准筛选、新品种新成果展示示范等功能,在建设进程中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培育出了优质抗病耐盐杂交稻新品种“箐两优3261”,全生育期  3-5‰盐水浓度下,亩产突破350公斤,将填补我国华南滨海盐碱区暂无强耐盐、多抗、优质杂交稻品种的空白。

未来,耐盐碱水稻国创中心将围绕“盐碱地为代表低产田作物产量提升”战略,在科研攻关、条件建设、人才培养、产业开发、协同发展等方面进行长远规划与战略布局,努力打造成为国际一流的科技创新平台,为我国种业振兴和国家粮食安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盐渍地开发利用提供坚强科技支撑。

咨询论证环节,在万建民院士的主持下,专家组咨询专家逐一发言,从人才队伍建设、种质创新与新品种培育、区域中心协同发展、应用场景构建、产业化开发以及长远战略目标设定等方面提出具体意见与建议。专家组对耐盐碱水稻国创中心三年的建设成效给予充分肯定,高度赞同耐盐碱水稻国创中心的发展思路与愿景,认为所制定的中长期发展规划具有很好的科学性、前瞻性和可行性,建议进一步优化相关布局、凝聚创新资源、加强科研联合攻关、突破关键核心技术,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海南科技厅农村处副处长段立军表示,海南将全力支持耐盐碱水稻国创中心建设,建立跨省联合共建机制的全国范式,打造海南科技创新高地。

湖南省科技厅副厅长周建元表示,发展耐盐碱水稻事业是“国之大者”,  省科技厅将继续在政策、资金、项目、人才等方面为耐盐碱水稻国创中心建设与发展做好服务,提供更多支持。

理事长柏连阳院士强调,建设耐盐碱水稻国创中心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盐碱地综合利用重要指示精神的政治任务,是实现“藏粮于技、藏粮于地”的重大举措,也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建设农业强国的有效途径。他要求,耐盐碱水稻国创中心管理团队和各区域中心要牢记总书记殷殷嘱托,传承和弘扬袁隆平科技创新精神,进一步加强协同管理、聚焦核心攻关、推进产业化进程,团结协作、攻坚克难,奋力谱写农业强国的耐盐碱水稻事业新篇章。

此次发展规划咨询会绘就了耐盐碱水稻国创中心未来发展蓝图,进一步明确了中长期目标与实现路径,将坚持以耐盐碱水稻行业领跑者的姿态,凝心聚力、踔厉奋发,在新起点上开启新征程。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