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4日至25日,中国蓝碳发展论坛在三亚举办,系首届海南自贸港国际科技创新合作论坛的分论坛之一。为期两天的中国蓝碳发展论坛中,与会嘉宾围绕蓝碳科学技术、蓝碳交易与价值实现等开展交流研讨,既为海南蓝碳发展支招,又为推进蓝碳领域的合作发展献策。
作为海洋大省,海南蓝碳生态系统储碳能力强、增汇潜力巨大,滨海湿地、渔业碳汇潜力都非常可观。有资源优势、地缘优势和政策优势,因此走上蓝碳之路成为海南的必然选择。
近年来,海南高度重视蓝碳研究工作,省科技厅将于近日联合五部门印发《海南省科技支撑碳达峰碳中和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提出“强化海洋碳汇创新平台建设”“推进海洋生态系统碳汇及渔业碳汇试点工作”“积极引进一批可推动海洋碳汇的领军人才与团队”“深化海洋碳汇领域区域创新合作”等内容。
海南省科技厅相关负责人在论坛上表示,《方案》将“蓝碳增汇技术”列入关键技术清单,推动蓝碳与科技创新的深度融合。
真金白银的投入,换来的是绿水青山的秀美景色。对于海南实施蓝碳领域科研项目而言,一组数据最能生动体现这一点。
2020年至今,海南充分发挥科技支撑引领作用,通过实施省重大科技计划、省重点研发专项、国际科技合作研发等,支持高校、科研院所等单位实施红树林、海草床、珊瑚礁、海洋牧场碳汇等蓝碳领域科研项目,累计支持经费5000多万元。
好项目,好未来,离不开好的科技创新平台的搭建。近年来,海南积极布局蓝碳领域科技创新平台,依托海南大学、三亚海洋生态环境工程研究院、海南热带海洋学院、中海石油(中国)有限公司海南分公司等单位设立省院士创新平台、重点实验室开展蓝碳相关研究,支持高水平建设海南国际蓝碳研究中心(以下简称“蓝碳中心”)。
发展的脚步永不止步,“碳”索的劲头势不可挡。2022年初,海南省在全国率先成立了蓝碳中心,立足海南蓝碳资源禀赋,集聚国内外蓝碳优势力量,锚定国际蓝碳研究前沿,积极开展海南蓝碳探索与实践,努力为推进美丽海南建设贡献力量。
清华大学地球系统科学系教授林光辉,是蓝碳中心首席科学家,他受邀参加论坛,并通过视频方式分享最新研究成果。“发展蓝碳事业,海南有资源优势、地缘优势、政策优势、时机优势。”林光辉表示,目前,他和团队正在海南开展科研工作,采用卫星遥感、样方观测和模型计算等方法,对海南红树林等滨海湿地进行监测,研究其碳汇量、时空演变与受控机制。
发展蓝碳,海南优势何在?山东大学海洋研究院教授刘纪化认为,在滨海湿地方面,海南具有独特优势,比如拥有红树林、海草床等滨海湿地资源条件。并且,海南是热带岛屿地区,开展蓝碳增汇基础研究和落地示范性项目,在全球具有代表意义。
“碳”路向前,做足多元文章。目前,海南围绕机制建设、蓝碳研究、资源调查、海洋生态环境保护、碳交易、蓝碳国际合作等方面,持续开展积极蓝碳探索。正如林光辉所说,蓝碳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不仅仅是做碳汇,更重要的是带动蓝碳产业、蓝碳新市场发展,“要有新的政策、新的体系”。
• 新闻多一点 •
绿碳与蓝碳知识小百科
近年来,“双碳”理念深入人心,绿碳和蓝碳也逐渐从概念走向行动。关于绿碳和蓝碳,你了解多少呢?记者通过本次论坛系列活动,梳理了四个知识点信息,快来看一下吧!
知识点一:绿碳与蓝碳是什么?
所谓绿碳是充分利用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来吸收二氧化碳。如扩大森林绿地面积、保有健康的湿地、给高楼和立交桥架的水泥立面种上爬山虎等都是绿碳的重要组成部分。
蓝碳是指利用海洋生物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并将其固定在海洋中的过程、活动和机制。红树林、海草床、盐沼等三大滨海蓝碳生态系统在我国分布相对广泛,单位面积固碳潜力较大。
知识点二:蓝碳与绿碳各有哪些优势?
与绿色碳汇等其他碳汇相比,蓝碳具有固碳量大、效率高、储存时间长等特点。森林、草原等陆地生态系统碳汇储存周期最长只有几十年,而蓝色碳汇可长达数百年甚至上千年,碳汇效果显著。
因此,蓝碳可有效减缓温室气体排放,助力实现碳中和目标,已成为全球气候治理的前沿领域。发展蓝碳是中国参与全球气候治理、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抓手,可进一步丰富国家应对气候变化自主贡献的内容。
知识点三:我国的蓝碳发展
在我国,发展蓝碳的自然条件可谓得天独厚。我国是世界上少数几个同时拥有海草床、红树林、盐沼这三大蓝碳生态系统的国家之一,有约300万平方公里的主张管辖海域和1.8万公里的大陆海岸线,670万公顷的滨海湿地,这些辽阔的区域恰恰是蓝碳发展的空间。不仅如此,我国海水养殖产量常年位居世界前列,贝类和大型藻类产量占总产量85%左右,不仅吸收了大量二氧化碳,还能消氮除磷、净化海水,贡献了优质的食物和工业原料。
作为海洋大国,我国拥有辽阔的陆架海、丰富的生物多样性、雄厚的海水养殖业和扎实的海洋碳汇科研实力。增强我国的海洋碳汇能力,促进实现碳中和,亟需改善我国海岸、海域和海岛生态环境功能,在海岸带及近海形成科学、可持续的碳循环系统。
知识点四:“三大滨海蓝碳生态系统”
蓝碳是地球上最大的活跃碳库,是陆地碳库的20倍,大气碳库的50倍,海洋储碳周期可达数千年。
红树林、海草床和滨海盐沼,组成了“三大滨海蓝碳生态系统”。按全球平均值估算,我国“三大滨海蓝碳生态系统”的年碳汇量,最高可达308万吨左右。这三类生态系统的覆盖面积,虽然不到海床的0.5%,却是储碳固碳的高手。
以海草床为例,海草是唯一可以生活在水下的开花植物,它能够吸收空气和海水中大量的二氧化碳。海草床的全球分布面积大概占海域面积不到0.2%,它的固碳量可以达到海洋固碳量的10%以上。
据业内专家介绍,经测算,修复养护1万亩的海草床,可以中和20万辆汽车每年的碳排放量(汽车每年平均行驶2万公里)。红树林仅占全球陆地面积的0.1%,其固碳量却占全球总固碳量的5%,它的植被和沉积物的固碳量,大约是热带雨林的3~4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