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属于热带季风性气候,春季低温阴雨多,早稻容易得稻瘟病,到了八九月份,雨水频繁,晚稻容易得白叶枯病。因此,简单来说我们团队的主要工作,便是筛选、培育更高产、高质、更适应热带气候的水稻新品种。”严小微如是说道。
严小微,海南文昌人,海南省农科院水稻抗逆性育种及资源研究学科带头人。从事水稻资源收集与育种研究工作28年,主持及参与海南省重点项目20多项,作为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论文30余篇。主持或参与的项目通过上级主管部门组织验收、审定和植物新品种授权37项(个)。获省部级科技成果奖励11项,其中作为第一完成人获海南省技术发明奖一等奖1项,科技成果转化一等奖1项。由于业绩优异,先后获得省优、国优、南海名家、全国三八红旗手等荣誉称号,2023年当选为省政协委员。
严小微。受访者供图
获奖的新星:“特优458”
“海南人喜欢煮稀饭,这个品种煮出来的米饭,吃起来会忆起儿时的米饭味道。”谈及“特优458”,严小微难掩喜爱之情。
2021年,“优质高产高抗杂交水稻组合特优458等选育与应用”获2020年度海南省技术发明一等奖。
“因为上一个新品种‘博优225’的光环太强,刚开始一段时间,我们只是在小范围推广这个品种。但没想到,推广地区的农户,都点名要它。”实际上,“特优458”早在2011年就通过了新品种审定,该品种高产稳产,一般亩产达500公斤以上,高产田亩产达750公斤以上,耐荫、耐热、抗稻瘟病。
来自种植户的热烈反馈,让严小微不禁对它重视了起来。目前,“特优458”是海南自主选育早稻播种面积最大的组合,经济社会效益显著。后来,又通过了扩季审定,成为早晚稻兼用品种。
“这一品种具有广阔的前景。”目前,“特优458”已经走出了海岛,扎根广西、广东。今年,“特优458”被列入海南省主推的3个品种之一,正在进一步扩大推广。
不仅如此,随着研究和试点的深入,团队还发现它具有耐盐性好的优点。“未来需要的时候,我们可以将海南沿海约200万亩的盐渍化土地利用起来。”要知道,一般的水稻难于在盐渍化土地生长,有了耐盐的品种,盐害导致的撂荒地就可以成为保障粮食安全的储备用地。
“我的大半生只做了一件事”
“刚开始的几年也曾感叹,努力读书就是为了不做农民,却还是成了一个‘懂技术的农民’。”严小微是海南文昌人,1995年毕业分配进入了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
“那时候,老院长很重视下田实践,繁制种季节我们每天都要亲自下田,打7大桶的农药,我想,怎么比我妈还累?”年轻的女孩每日在试验田里“面朝黄土背朝天”,难捱的酷暑、严格的导师、因为忙农活而错过饭点的饥饿,都数次让严小微落下委屈的眼泪。但“农村女孩”的坚韧最终支撑她熬过了“仿佛无限循环”的试验期。
“实际上,每一个微小的研究发现,都给了我继续研究下去的希望和动力。”严小微回忆着那时的心境。“做研究,就是要能吃苦,才有后来的突破,我始终感激当年老院长的严格要求。”
终于,在2005年,严小微的第一个新品种通过了审定。
这时,距离严小微毕业进入团队,已经过去了整整十年。
现在严小微还会经常下田,观察水稻。
水稻界的“常青树”:“博优225”
或许是量变促成了质变,第二个新品种在2006年也横空出世,一鸣惊人,这就是我省目前水稻规模最大的晚稻“常青树”——“广适型优质杂交水稻博优225”(下称“博优225”)。
据悉,“博优225”是晚稻品种,该品种高产稳产,大面积种植一般亩产达500公斤以上,米质优达国优3级,抗稻瘟病和白叶枯病、抗南方黑条矮缩病等。
它还有一个神奇的特性:在雨天会“闭花授粉”,9-10月抽穗期即使遇到10~15天的阴雨天气,结实率仍能达到80%以上。这一特性非常适应海南多雨的天气,使得它从数个新品种中脱颖而出。
18年过去,“博优225”仍然是我省最主要的水稻品种之一,出现在千家万户的餐桌上,表现出了强劲的生命力,而一般推广的品种(组合)年限为3~5年。据悉,2009-2021年,“博优225”每年种植面积约占我省全年晚稻杂交稻种植面积的23-25%。2007-2021年在海南、广东及广西等区域推广面积累计达700万亩以上,均获得高产。
“这很难得。”严小微说,“每次和种植户交流,他们说‘感谢严老师研究出来了这么好的品种’,我心里都很欣慰。”严小微回忆,农村出身的她曾面对吃不饱饭的乡亲,感受过切肤之痛,“现在听到他们这么说,我觉得我终于为家乡做了一些贡献。”
“我们的目标是走向东南亚”
目前,严小微团队已经初步形成老中青结合、各级人才梯度兼备的组织结构。获奖后的近两年,团队引进了3名分子生物学博士,至此,严小微团队能将传统研究+分子研究相结合,应用研究+基础研究相结合,从而能更深度、全面、高效地推进对水稻新品种选育的研究。
“我们这些老一辈的科研工作者,会尽可能将几十年的水稻研究的发现和经验传递给年轻的科研人员,把传帮带发挥到极致。”团队的发展让严小微充满期待。“我现在,还是会隔一两天就下田观察,这些水稻就像我的孩子一样。”严小微说,她会带着年轻的科研人员,踏上她深深爱着的这片无限可能、焕发青春活力的土地,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培养出更多更好的优秀人才。
“对未来的水稻研究,我们非常有信心。”严小微说,三亚崖州湾科技城的建立,也为海南科学研究带来了极大的利好,“现在,平日里就会有大大小小的交流报告会,我们的研究视角更加宽广,也得以更快地获知前沿的研究手段。”
近年,海南省农业科学院与中国农科院达成战略合作。“国家队”的加持,带来了顶级的学科人才、资金和技术,共同推动实现了海南省农业农村科技创新的重大跨越。
“我们的目标,是让海南研究出来的水稻,影响力辐射到同纬度的东南亚等热带地区。”严小微如是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