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日报记者邱江华 

节水50%,降碳90%,栽培稻有了新的突破——节水抗旱稻。这一兼具水稻高产优质和旱稻节水抗旱特性的新型水稻品种,由上海市农业生物基因中心原创研发,曾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如今在海南三亚、陵水黎族自治县等地大面积种植推广应用。

“南繁得天独厚的育种优势吸引了我们。”11月29日,上海市农业生物基因中心成果促进部副主任赵洪阳说,当下节水抗旱稻是农业育种领域的研究热点,而海南丰富的光热资源可以缩短育种周期一半以上,每年冬季,当上海的气候条件无法满足水稻种植时,科研人员会飞来海南继续开展育种实验。

在当天举办的2023沪琼科技成果对接交流活动上,上海市农业生物基因中心与海南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就《节水抗旱稻在海南示范应用及产业化推广》项目达成合作。“我们希望能进一步丰富适宜海南栽培的水稻品种,助力农业高质量发展。”赵洪阳说。

上海种子,海南结果,这背后是科研人员不远千里的奔赴,也是海南持续加强科技交流与合作,科创“朋友圈”越来越大的缩影。近年来,海南以“开放”为创新开路,置身全球视野,充分发挥自身功能优势,最大程度聚集创新资源,以高水平的资源聚集、要素配置来提升创新潜能,推动科技创新发展。

“随着海南自由贸易港相关生物医药产业政策红利逐渐释放,带来的不仅仅是加速全球创新药走进中国市场,同时也有望为一批中国创新药吸引来全球患者。”上海优卡迪生物医药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徐南说,也正因此,许多生物医药企业正与海南携手合作,期待在海南自贸港,不出国门便得以惠及全球,优卡迪便是其中之一。

徐南透露,目前优卡迪已在海南建立细胞免疫治疗技术研发基地,并与海南本地医院进行联合攻关。“我们研发的全球首款安全性第四代ssCART-19注射液已进入二期临床阶段。未来药品一旦能正式应用,将第一时间无缝落地海南,并通过海南的政策优势,将来自中国的CAR-T创新药为全球的患者进行治疗。”

源源不断的科技力量正涌入海南。今年以来,海南还与广西、山西签订了科技合作协议,在共建高水平种业创新平台、联合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促进科技资源开放共享和产学研合作等方面开展合作。

而把目光放得更远,聚焦国际科技合作领域,海南实施国际科技合作创新发展三年行动,出台《海南省省级财政科技专项项目经费跨境支付实施细则》等文件,为进一步推动海南自贸港科技高水平对外开放提供了顶层设计和政策支撑。

省科技厅相关负责人表示,聚焦海南“三区一中心”战略定位、“陆海空”三大创新高地、“全健康”体系、近海蓝碳等重点场景建设的关键需求,支持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等创新主体,联合国(境)外合作单位,共同开展前沿理论、科学方法、技术实验等方面的国际科学研究合作项目。

据统计,今年省科技厅立项支持海南省国际科技合作研发项目11个,扶持经费996万元。海南大学和香港大学合作建立了海南热带特色乳酸菌菌种资源库、海南大学和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合作选育了早结椰子……以项目合作为纽带,海南不断深化与中国香港、英国、美国、新加坡、俄罗斯、伊朗、巴基斯坦等地区和国家的科技创新合作。

以平台吸引项目、人才,正成为海南集聚科创要素的重要一招。当下,海南已认定12个省级的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名单,其中国际联合研究中心9个,国际技术转移中心1个,引才引智示范基地2个。

高质量建设自贸港,离不开科技创新的引领和创新水平的提高。省科技厅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将继续强化与国内重点地区的科技合作,不断健全国际科技合作机制,构建高水平的开放创新生态,塑造海南科技发展新优势。

相关文档